近日,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孙小钧副教授的著作《20世纪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得到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该著首次以20世纪为历史节点,以中国舞剧音乐创作为研究重心,以“文化导向-人-艺术表达”为研究路径,从宏观与微观上将舞剧音乐创作进行集中、全面、深入、系统地梳理与研究。总结了不同时期中国舞剧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并进一步从音乐与舞蹈结构整合的理路阐述音乐与舞蹈的对话思维;从音乐文化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剖析中国舞剧音乐的文化认同;从技法、观念、结构、审美等方面分析舞剧音乐创作面对文化冲突、文化对话、文化融合展现的现代性实践;从“国家在场”预示的人文叙事,映射出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态势和走向。本著作通过对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研究,揭示音乐创作技术运用的文化与社会成因,梳理音乐批评话语与音乐创作理念的嬗变,探索舞剧音乐分析的范式,推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设,为近现当代音乐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本研究主要观点有:
1.大量的实践证明,舞剧音乐创作中体现出的中西交融是历史无法阻截的。舞剧音乐的“西化”与“民族化”等创作观念不断被提出和探讨,是作曲家自我文化主体危机意识的一种反映。社会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其基因结构已发生了“变异”,因而舞剧音乐“民族化”的追寻,体现了创作者对自我文化的再认识,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在以西方话语注解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摸索中与西融合的平衡点,以消解对外来文化的“排异”反应,从而寻找中国舞剧音乐异军突起的契机,构成了中西音乐融合中的文化对话。
2.20世纪中国舞剧音乐创作反映了中国作曲家作为具有地域标志性的身份定位,其音乐语言中呈现出的文化特质,是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标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韵味和风格,以及由历史沉积汇聚而成的文化“风貌”在音乐中的体现。无论作曲家有意或无意,都流淌在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并呈现从历史积淀的“民族化”道路,至树立具有同区域人群文化认同感的舞剧音乐“民族性”思维的演进。中国舞剧音乐已经将西方作曲技法融入自身骨髓中,形成新的文化传统,以文化共融为基础,实现音乐文化间的相互对话,对话的意义不在于对“他文化”的盲从或压制,而是保持自身“外位性”的文化身份,维持自身音乐文化的特殊性,在个性与共性之中,认识到彼此互动主体的存在,以及本土音乐在空间、时间、文化上的位置,促进文化的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孙小钧,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现任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助理、理论教研室副主任,烟台市E类高层次人才。社会职务: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烟台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交响》《音乐探索》《齐鲁艺苑》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荣获文化部举办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徐小平”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举办首届“山东省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成果推优”获教师组三等奖1项,烟台市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