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管理 >> 学术论著 >> 正文

彭徽《间接贸易的测量方法、理论逻辑和发展路径研究》简介

发布日期:2022-09-15    作者:     来源:     点击:

《间接贸易的测量方法、理论逻辑和发展路径研究》,于2021年10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和发行,ISBN:9787-5218-29587,学术专著全文27万字。该专著为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出口动因、出口结构和出口结果的间接出口贸易理论构建”(编号:19YJC790098)的研究成果。同时,该专著获得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笔者彭徽,1982年出生,男,江西南昌人,任职于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副教授,博士后,硕导。师从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教授。笔者为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特约研究员,第四届沈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研究员。

国际贸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复兴的有力抓手。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强调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与此同时,世界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经贸摩擦、俄乌冲突及其贸易制裁、加之新冠疫情的反复,都使得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贸易循环涵盖直接循环和间接循环两种模式。对于隐藏在其他出口品中的出口现象,世界钢铁协会有着长期、且系统的研究,并称之为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世界钢铁协会指出间接贸易是钢铁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藏在含钢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中,间接发生的钢铁贸易。例如生产中投入大量钢铁的船舶和汽车,在船舶和汽车的进出口贸易中,间接发生的钢铁贸易。自1974年至今,世界钢铁协会就尝试多种方法分析钢铁的间接贸易,目前钢铁系数法已较为成熟。同时指出,2019年全球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钢材分别为4.4亿吨和3.6亿吨,且中国为最大的间接出口国。由此可见,作为一种“隐藏”的贸易模式,间接贸易的测量方法、理论逻辑和发展路径研究亟待推进。

在产品内分工时代,间接贸易规模持续增加,间接贸易经济影响不断深化。缘于间接贸易的“隐蔽性”,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并未将“间接贸易”纳入分析框架。让人不禁思考,间接贸易应如何测度?间接贸易的驱动因素为何?间接贸易的经济影响为何?

聚焦上述思考,本书工作重点集中在三个部分:一是,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提出间接贸易测量方法,并对比World Steel Association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研究报告,检验间接贸易测量方法;二是,基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构建间接贸易的贸易理论,并进行实证检验;三是,依据间接贸易定量分析工具和定性分析框架,围绕资源和能源品、基础性工业品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等三类主要间接贸易产品,揭示中国间接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间接贸易发展路径。

在应用层面,一方面,可以通过间接贸易测量模型和驱动因素的研究成果,助力宏观调控部门全面把控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发展规模,同时对间接贸易进行精准调控;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和能源品、基础性工业品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等三类主要间接贸易产品的问题分析,可促进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更为有效的开展间接贸易,实现间接贸易的高质量发展。